删除朋友
作者:黄书亭来源:《东方文化周刊》201016
近年来,《新牛津美语词典》因为每年评选潮州话而获得了很大的名气。2006年的新词,与环保有关,是“碳中性”,意思是“碳中性”;2007年的新年新词指的是吃本地菜的新习俗,就是“土食”;2008年的新词是“超频”,指人们采取节油措施的各种行为;2009年的新词更加震撼。它被称为“未好友”,意思是“从好友列表中删除某人”。由此可见,《新牛津美语词典》潮汐词的标准注重时事,与时俱进。
每次潮词出来,总能激起视听圈,燃起熊熊大火,叫好骂,很少有人无动于衷。至于潮州话中新出现的“不熟”,舆论争议的焦点是其词性。传统上,“un”大多是形容词,而“unfriend”是动词,所以看起来是不同的。如果说“删好友”,更恰当的用法应该是“defriend”。有考证的人到处寻找正反证据。英国《每日邮报》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弗·豪斯(Christopher House)在《牛津词典》上搜索,找到了一个例子。早在1659年,托马斯·福勒的文章中就出现了“不友好”一词。原文是:“先生,我希望我们不会因为这些分歧而结束我们的友谊。”“不友好”这个词就是“不友好”。在牛津词典的支持下,争议要少得多。在当今世界,言论自由已经成为一项公共规则,人们已经习惯于倾听它。就算是说破天,只要不撞到我头,就随它去吧。
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,绝大多数联系人目光短浅,连名字都记不住,更别说印象深刻了。“不要求永恒,只求一次。”已经是奢侈的过去了。“不求有,但求用。”话虽然直白,但更贴切。其中一个原因,或者说主要原因,就是把它从好友列表中删除。虽然用过,但是没有自己的,可能是懒得自己的。这说明,虽然曾经的闺蜜,时间很短,但是用的时候,不是用了之后。
人生苦短,炼狱无边。顶多也就一百个和自己生活真正相关的人。必不可少,不超过一位数。在人生的不同阶段,由于各种机会,路人很多。在一定时期内,路人光顾频繁,潮起潮落成为常客。路人出现的时间很短,稍纵即逝,但有印记,影响心情,关注未来。越是短暂的过客,越有可能在瞬间散发出惊人的能量,做出辉煌的印记。路人有声有色,口若悬河,充满迷茫,让人头晕目眩。只有极少数的路人能经得起选择,融入我们的人生历程,成为亲密的朋友和血肉之躯。
奔波劳碌是生活的基本状态,奔波谋生,争取工作升职,奋斗事业,奋斗荣誉,为莫名其妙的事情奔波。或高贵,或卑微,或卑微。或者褒贬,或者褒贬,味道都差不多。生活需要热闹,也需要安静平淡,只有深深地融入这个世界才能感受到。想要创造平淡,就要简化生活,减少社交,减轻灵魂负担。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。如果你忘了,不想再来来去去,就要及时告别,从现在开始解压。留在心里的美好回忆,胜过一场朝夕尴尬的相遇。
有了“不朋友”的需求,就一定有“删朋友”的欲望,可能会有一些犹豫,但会有后续行动。曾几何时,网络崩溃,手机丢了,假“上帝之手”完成了“删好友”的功能,真是一大快事!有“删友”这个动作,不管是不是自愿的,有《新牛津美语词典》投递的理论依据,都是好事。坚持这样的想法,再见老朋友,不用争辩,不用辩解,顺其自然,但是坦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