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亿只懂三个字的老板
一个一天没上学只会写自己名字的农村妇女,白手起家,短短6年,创办了一家资产13亿的大型民营企业!这既不是耸人听闻的假新闻,也不是20世纪前的传奇故事,而是今天难以想象的真实童话!
创造这个新童话的农村妇女的名字叫陶华碧,今年51岁。说她的名字,很多人可能不知所措,但提起她& ldquo老干妈辣酱几乎是家喻户晓。陶华碧是农民工几乎每天吃的东西。老干妈辣酱的创始人,生产这类食品的大企业董事长。
这个农村不认识四个字& ldquo老干妈连证件都看不懂。她是如何创办和管理一家拥有1300多名员工的大型企业的?她有什么& ldquo恶作剧和& ldquo可供人们参考的小技巧?最近,记者对& ldquo老干妈得知了自己奇特而又传奇的成功经历& hellip& hellip
& ldquo诀窍一:根据情况抓住机会,事半功倍
& ldquo老干妈名叫陶华碧,今年51岁,出生在贵州省湄潭县的一个偏远山村。由于家庭贫困,陶华碧从小到大一天都没有读过一本书。20岁时,她嫁给了206地质队的一名队员;但几年之内,丈夫因病去世,仍生下她和两个孩子。为了生存,她不得不工作,在街头摆摊。
1989年,陶华碧用省下来的一点钱,用从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街上捡的砖头盖了一栋房子,开了一家名为& ldquo平价餐厅专营凉粉冷面。当时她专门做了辣酱作为拌凉粉的专用调料,生意很红火。
一天早上,陶华碧起床后感到头晕,所以他没有去菜市场买辣椒。她想:反正调果冻有好几种食材,没有辣酱也不会耽误生意。谁知道,顾客来吃饭,听到没有辣酱,都转身离开。她不禁感到很疑惑:怎么会这样?来找我的顾客不都是喜欢辣酱而不是果冻吗?!难道不是因为这种辣酱,我的店才蒸蒸日上吗?
这件事极大地触动了陶华碧。精明的她一眼就看出了辣酱的潜力,潜心研究& hellip& hellip经过几年的试生产,她做的辣酱味道更加独特。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,拿出钱买了一些辣酱带回去。甚至有人给她买麻辣酱,不吃凉粉。后来她的凉粉生意越做越差,但是辣酱卖的不够。她心里又纳闷了:辣酱充其量只是一种食物调料。这些人买这么多能吃吗?
有一天中午,她辣酱卖完之后,就没有吃凉粉的客人了。她关上门,想出去看看别人的生意怎么样。她去了10多家卖凉粉的餐厅和大排档,却发现他们的生意蒸蒸日上。什么原因?天啊,是因为这些人从她那里买辣酱!突然,她的肺要爆炸了。
怎么才能用自己的东西喂别人,反而坑自己?第二天,她就不再一个人卖辣酱了。结果那些卖不出辣酱的老板们纷纷来找她,半开玩笑地说:& ldquo既然能做出这么好的辣酱,卖什么果冻?为什么不开个辣酱厂?这些话触动了陶华碧的灵感:是的,有那么多人喜欢我的辣酱,我卖什么果冻?趁机开厂,我也尝到了小老板的滋味!
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,陶华碧放弃了这家苦心经营多年的餐厅。1996年7月,他借了南明区云观村委会的两套房子,招了40名工人,成立了一家专门生产辣酱的食品加工厂,取名& ldquo老干妈辣酱。
这个时候,她的工厂的规模就像一个家庭作坊。麻雀虽小,但它们是生产、供应和出售的& ldquo五脏俱全,几十个工人不要管,工商税务城管等很多外事要招待& hellip& hellip一个字都看不懂的陶华碧认为这太难了!她有什么& ldquo怎么管理工人,怎么办厂?起初,她拿的最多的是& ldquo老实说:我做什么,老板就做什么!她从不责怪员工,只是对他们说:& ldquo我把你当家人,你也把这个地方当家。我做什么你就做什么。
当时几乎所有的生产过程都是手工操作,其中一个就是捣碎辣椒,切辣椒。这不好& ldquo玩着玩着,随着刀的起落,溅起的水珠不停的在眼眶里打转,工人中没有人愿意做这个过程。因此,陶华碧用自己的双手工作。她一手拿着菜刀,两臂用力。两把菜刀飞来飞去,她嘴里不停地说着:& ldquo我把辣椒当苹果切,一点也不刺激眼睛。员工听了,都笑了,拿起菜刀& hellip& hellip那段时间他们的工作很辛苦,陶华碧带头干,结果造成肩周炎,10个手指的指甲都被拌辣酱钙化了。
最让人担心的是,虽然建厂之初产量很低,但当地的凉粉店还是消化不了,剩下的只能自己出去卖了。因此,陶华碧亲自携带辣酱,送到各个食品店和各单位食堂试销。没想到,这种愚蠢的方法真的很管用,但是一周之内,那些试销者纷纷打电话,让她加倍发货;她派员工去翻了一番,但很快又没货了& hellip& hellip陶华碧很惊讶,但他也吃了一颗定心丸。
1997年6月& ldquo老干妈辣酱经过市场检验,在贵阳站稳了脚跟,有杀贵阳的气势。聪明的陶华碧心想:我试过水深和浅水,我& ldquo老干妈怕什么?俗话说,& ldquo趁热打铁?简单来说,我会扩大规模,把工厂变成公司。
& ldquo技巧2:& ldquo;情感投资有超强的凝聚力
1997年8月& ldquo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挂牌,员工人数一下子扩大到200多人。此时,陶华碧最大的问题不是生产,而是来自管理层的压力。
最让她困扰的是,工厂扩建成公司后,一切都要走形式,各种规章制度都要出台,各种财务和人事报表都要她亲自审核,尤其是工商等政府部门经常会发文给她执行;作为民营企业,她经常参加政府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会议,准备演讲上台演讲& hellip& hellip对没有受过教育的陶华碧来说,所有这些都是简单的& ldquo赶鸭子上架!
没有规则是做不成正方形的。没有文化怎么过& ldquo讲台?看着堆积如山的文件,这家公司已经想尽一切办法,陶华碧的第一个想法是邀请有才华的人。她根据自己简单的感受,设定了选人的唯一标准:诚实、努力、能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,能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。但是应该邀请什么样的人才呢?她想了想,以大儿子为比较标准。
陶华碧的长子李桂山是一名复员军人。当时在206地质队汽车队工作。虽然他只有高中文化,但在当时的陶华碧眼里,他已经很了不起了。学者。她想拖着李桂山去她私人公司帮忙,可是又舍不得砸他的铁饭碗。没想到,李桂山得知母亲的想法和顾虑后笑着说:& ldquo都什么年代了,还有铁饭碗?!她还是不同意,但是李桂山主动辞职来到了她的公司。
李桂山帮妈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文件,整理整章。李桂山看书,陶华碧听。当她听到重要的事情时,她突然站起来,指着文件说:& ldquo这个很重要。一笔一划写下来,马上做。帮助你的母亲& ldquo看完文件,李贵山开始起草规章制度,然后念给妈妈听。陶华碧非常仔细地听。听到不对的地方,立刻口头更正,然后由李桂山&hellip修改;& hellip反复直到她满意为止,她在材料的右上角画了一个圈。李贵山看着这个圈子,哭笑不得。他写道& ldquo陶华碧三个字,让母亲有空时练习。我不知道,陶华碧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这三个字,摇摇头,尴尬地叹了口气:这三个字很复杂,很复杂!
在长子李桂山的帮助下,陶华碧终于制定出了最原始、最具地方特色、宽严相济、奖惩分明的公司规章制度。然而,只有在大儿子的帮助下,陶华碧仍然觉得人才不够。所以不久之后,她招了一个有学士学位的年轻人。如何培养这个人才,如何留住这个人才?没有文化的陶华碧有自己简单而独特的地方。一个诡计。本来招这个本科生的目的是让他当办公室主任,但是她没有马上任命他,而是让他先在公司做杂务。用她的话说:& ldquo这是淬火!然后,她派他去全国各地打假,检查市场。用她的话说:& ldquo这是磨!半年后,她任命他为办公室主任& hellip& hellip此人现在是& ldquo老干妈公司第三人王海峰。如何管理公司越来越多的员工?陶华碧还有另一个简单而有用的例子& ldquo绝招:实施亲情管理,贯彻& ldquo情感投资。